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收集3篇)

时间:2024-07-24 来源: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篇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83(2008)-9-0074-01

【关键词】早期教育儿童保健

早期教育是据儿童大脑发育特点,以北京协和医院著名儿科专家鲍秀兰教授编著的《挖掘儿童潜能始于0岁》为教材,实施美国哈佛大学的多元智能的理论和个性化教育方案,通过新生儿行为测定,使新生儿的父母初识孩子的能力,促使他们和新生儿交往,有利儿童智力早期开发,并通过测查发现存在生物高危因素(如窒息、早产、颅内出血等)和新生儿轻微的脑损伤,为早期干预改善预后,防治智力伤残和提高生活质量提供临床依据。

1科学地认知胎儿和新生儿的能力

(1)正常胎儿已具备运动、感觉、听觉、触觉等能力,因此进行科学的胎教有助于刺激胎儿能力的发展。

(2)新生儿的六种状态,安静觉醒状态、活动觉醒状态、哭的状态、瞌睡状态、安静睡眠状态、活动睡眠状态。

(3)新生儿特有的原始反射,这些反射能够反映出机体是否健全,神经系统功能是否正常。如吸吮反射、握持反射、拥抱反射、自动踏步。

(4)新生儿还有主动运动,能在帮助下竖起头、身体站立。

(5)新生儿能显示几乎和成人一样的面部表情和模仿能力。

2婴幼儿动作发展规律

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神经系统发育的一个重要标志,人的动作发展和心理、智能的发展是密切相关的,尤其在婴幼儿期,由于语言能力有限,心理发展的水平更多的是通过其动作表现反映出来,也就是说心理的发展离不开动作和活动,只有动作发育成熟了,才能为其他方面的发展打下基础。

(1)动作的发展相对落后于感觉的发展,婴幼儿动作的发展是从整体到分化,从不随意到随意,从不准确到准确。动作发展的顺序是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外周、从大肌肉到小肌肉。婴幼儿最早协调的动作是头部的动作,如吸吮反射、眼及头追随物体的转动,以后是手的抓握,躯干的动作,如翻身、坐和爬行,最后是腿和脚的动作,即站立和行走。从中心到外周的发展表现为,婴幼儿先出现肩、腰部分的动作,以后才出现肘、腕、膝、踝等部分的动作。

(2)婴幼儿感知觉发育规律,感知觉的发育是从婴幼儿降生就开始的,绝大部分的基本感知觉能力在婴幼儿期即已完成。在婴幼儿早期的认识活动中,感知觉占主导地位,是婴幼儿探索世界、认识自我过程的第一步,以后各种心理活动产生和发展的基础,记忆、思维、想像等心理活动都是直接的或间接的在感知觉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所以促进感知觉的发育是早期教育、促进智能发育的重要内容。

(3)婴幼儿语言发育规律,语言的发展在婴幼儿认知社会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可分为语言感知阶段、发音阶段、语言―动作联系阶段、学说话阶段。语言能力是智力水平的主要标志之一,也是智能发展的基础,所以要给婴幼儿创造一个丰富的语言环境,促使婴幼儿语言得到很好的发展。(4)婴幼儿注意、记忆、思维的发育。

(5)婴幼儿情绪、情感和个性的发育

3开展早期教育

(1)制订早教门诊;(2)针对每一个婴幼儿实施早教课程,定期检查婴幼儿完成情况;(3)对婴幼儿发育较落后,要认真分析原因,强化训练,促进运动张力发展;(4)通过早期教育能给更多家长提供了解和掌握科学育儿的知识,积极参与婴幼儿心理生长发育过程中。

4开展早期教育的重要性

(1)婴幼儿的家长正确掌握科学育儿观念,婴幼儿身体健康不仅是体格健康,还包括心理上健康。

(2)使广大家长同志认识到,婴幼儿智能的发育与家庭环境氛围有大关系,只有科学的给婴幼儿提供充分合理的营养、良好的健康状况,才能促进婴幼儿智能健康发展。

(3)对我们儿童保健工作者又提新要求,要求我们不仅作好儿童体格检查工作,而且从0岁开始作好婴幼儿心理健康工作。为全面提高人口素质做好早期教育工作。

(4)对存在生物高危因素(如窒息、早产、颅内出血等)和新生儿轻微的脑损伤,开展早期教育,早期干预能够有效降低智能低下,并且能够促进婴幼儿动作和智能的发育。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篇2

【关键词】农村;婴幼儿;身体健康;儿童保健

【中图分类号】R1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2)12-0379-01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健康意识逐步增强,我国儿童健康状况逐步得到改善,但各地域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仍不均衡,尤其贫困山区儿童健康状况仍令人担忧。为响应《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3》要求,我院组织资深儿童保健科、儿科医师深入我县农村对0―3岁婴幼儿进行生长发育监测、常见疾病筛查,以及农村儿童保健工作开展情况调查,了解我县农村0―3岁儿童身体健康状况及儿童保健工作服务情况。

1对象和方法

1.1对象分别在我县17个乡镇随机抽查0―3岁婴幼儿50-100名,共计参与体检和调查的婴幼儿925名,0―1岁组283名,1―2岁组327名,2―3岁组315名;男507名,女418名。其中参与问调查的家长或监护人共计786人。

1.2方法分别对入选的925名0-3婴幼儿进行体重、骨骼、心肺、口腔、视力等检查及营养状况评估;疾病筛查主要为营养不良、贫血、佝偻病等营养性疾病和口腔检查;对786名家长或监护人进行面对面问卷调查:婴儿4个月内是否纯母乳喂养、母乳喂养指导、儿童营养指导、儿童定期体检即系统保健、鱼肝油补充、疫苗接种等。。

1.3内容体重采用WHO推荐的NCHS标准,体重低于参照值2SD为体重低下,体重超过同年龄、同身高参照人群均值20%以上为肥胖;贫血诊断标准参照我国小儿血液会议(1989年)制定标准(血红蛋白1―4个月时

2结果

2.1营养性疾病检出率较高

2.1.1营养不良及肥胖的发病率参与体检的925名婴幼儿体重正常者为799例,占86.4%;营养不良者118例,发生率为12.7%,其中以低体重和生长迟缓居多,消瘦者仅5例,发生率为0.5%;肥胖者8例,发生率为0.8%。

2.1.2贫血的发病率925名参检婴幼儿中共检出贫血患儿156例,发病率16.8%。其中男性患儿81人,女性患儿72名,男女发病率无统计学意义。0-1岁组参检婴儿283名检出贫血者56例,患病率为19.8%;1―2岁组327名,检出贫血患儿55例,患病率为16.9%;2―3岁组315名中检出贫血患儿45例,患病率为14.6%。0―1岁组发病率最高。

2.1.3佝偻病检出率925名共检出佝偻病患儿306例,患病率达31.4%,男女发病率无显著差异。其中0-1岁组检出112例,发病率为39.5%;1―2岁组检出113例,发病率为34.5%;2―3岁组检出66例,发病率21%。0―1岁组发病率最高。共检出鸡胸、漏斗胸等明显骨骼后遗症5例,占0.5%。

2.2参检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问卷调查结果

2.2.1儿童计划免疫普及较好,达93.5%,仅个别非常住或留守儿童未接受基础免疫。

2.2.2儿童系统保健工作在逐步开展,各乡镇开展情况参差不齐,但总体比较滞后。786名参检儿童家长几乎都认可孩子建有保健手册,但能按要求进行系统管理的仅277例,仅占35.2%,家长对系统保健的认知度普遍不高,大多家长认为孩子身体挺好不用检查,少数家长不认可乡、村级儿童保健服务水平;4个月以内纯母乳喂养528例,占67.1%,非纯母乳喂养者以混合喂养居多,占23.2%,人工喂养者占9.7%;家长接受过喂养指导者422例,占53.6%,大多家长对母乳喂养及辅食添加相关知识知晓度远远不够,参检婴儿中相当数量8―9个月仍未添加辅食;参加调查家长对小儿营养性疾病认知度很低,既往做过贫血相关检查者占25.1%,且大多是孩子生病后在医疗机构接受的检查,预防佝偻病鱼肝油补充仅141例,占17.9%。

3讨论

3.1婴幼儿营养性疾病检出率高与当地儿童保健服务开展状况密切相关。0-3岁是人生的关键时期,此期不仅体格生长最迅速,也是大脑、智能发育最关键的时期。此期常见的营养性疾病主要为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儿童缺铁和缺铁性贫血、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和其他微量元素缺乏。而这类疾病是可以防治的。预防婴幼儿营养性疾病根本的就是合理科学的喂养。要做到这一点最关键的是切实开展好基层儿童基础保健服务,按系统管理要求进行生长发育监测与评估、喂养指导,遵循“有病治病、无病防病、正常提高”的原则,最大程度地改善我县农村婴幼儿健康状况。

3.2基层儿童保健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随着社会经济文化不断发展,儿童保健的重要性、必要性日渐凸显,各地区建立起县、乡、村三级妇幼保健网络,取得一定成效。但发达地区与贫困山区之间、城镇与农村之间发展不平衡。受地域条件、地方经济文化水平、地方生活习俗等因素的制约,我县农村儿童保健任重而道远。一要加强三级保健网的建设,加强县、乡、村儿童保健人员的业务素质培训,提供必需的设备、人员保障;二要拓宽儿童保健服务内涵,不仅仅停留在称体重、打防疫针的层面上,更要注重体格智能发育评估、异常情况的识别和干预、儿童营养喂养指导、卫生指导、营养性疾病的检测与防治等;三要多渠道对广大群众进行宣传和教育,提高家长对儿童保健服务的认知度,认识其重要性,促使更多家长变“被动”为“主动”地接受儿童保健服务;并且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做好儿童健康促进。

参考文献:

[1]刘湘云,陈荣华,赵正言主编《儿童保健学》(第四版);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范文篇3

2019年是十三五规划第四年,为提高辖区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水平,强化对基层开展妇幼保健工作特制订妇幼保健业务培训、基层指导计划:

一、管理方面

保健部全面负责全市妇幼保健技术指导、培训、考核和妇幼卫生信息等工作。每季度召开一次例会。实行包保到镇、责任到人的工作方法,制定工作方案,每月召开一次保健科室负责人会议,及时传达上级工作精神,对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提出整改意见和建议并加以落实,进一步规范妇幼保健管理工作。

二、培训方面

(一)组织全市妇幼专题培训6期。

1、加强妇幼保健人员专业知识培训。

举办妇幼保健专业知识培训班,培训对象为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两保工作人员和综合医疗保健机构的妇幼保健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国家2017版孕产妇和0-6岁儿童健康管理服务规范、妇幼保健适宜技术推广、妇幼保健基础知识、眼保健、两癌筛查、母婴保健有关的国家法律法规等方面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我市妇幼保健人员的业务水平。

2、进一步做好母婴安全五项制度,加强孕产妇妊娠风险筛查与评估工作。

定期组织市围产保健技术指导组专家进行讲课和指导,培训对象为全市妇产科和儿科工作人员。培训内容包括:产科高危妊娠处理、新生儿重症救治等知识,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妇产科和儿科工作人员业务水平和工作质量,规范产科和儿科管理,降低孕产妇和婴幼儿死亡率。

3、加强妇幼卫生信息管理,提高信息管理质量。

培训对象为各医疗保健机构妇幼卫生信息管理人员,培训内容包括: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季报表、妇幼保健常规报表讲解,强调妇幼卫生信息质量控制工作要求,山东省妇幼卫生信息网络操作的注意事项等。通过培训进一步提高基层妇幼卫生信息人员的责任心和业务水平,减少错报、漏报情况的发生,提高全市妇幼卫生信息工作质量。

(二)继续坚持以会代训制度,扩大培训效果。

每季度召开一次妇幼例会,利用基层妇幼保健人员例会之际,进行有关专业知识的培训和妇幼卫生信息工作培训。制定培训课程表,有保健部工作人员承担培训组织任务,责任到人,认真备课,保证培训质量和效果。

(三)加强对村级妇幼保健人员的培训。

各医疗保健机构按照《2017年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及其他妇幼保健项目工作的要求,重点做好孕期保健、产后访视、儿童保健及新生儿访视等适宜技术培训,推广妇幼保健适宜技术,并将考试考核结果反馈至各单位。

(四)积极参加上级培训。

组织人员按时参加上级组织的各类妇幼保健知识培训班,及时将培训内容及会议精神带回并逐级传达,不断提高我市妇幼保健队伍的整体素质。

三、技术指导方面

保健部负责统一制定深入基层指导工作制度及检查指导工作内容,每月组织本组人员深入相关镇街进行技术指导,及时将指导材料上交保健部备案。同时保健部和项目办将随机抽取各技术指导组资料进行复核。

四、督导检查方面

(一)母婴保健法及妇幼保健项目等

1、《母婴保健法》贯彻落实情况,依法取得母婴保健专项技术服务机构执业许可和业务技术人员合格证书,加强出生医学证明管理,巩固爱婴医院成果利用多种形式宣传母乳喂养。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收集3篇) 】相关文章:

下雪日记[精选](整理5篇) 2024-07-13

[精选]开学日记(整理5篇) 2024-07-04

精选小学四年级数学日记(整理2篇) 2024-07-04

开学第一天日记精选(整理9篇) 2024-07-04

[精选]暑假旅游日记20(整理12篇) 2024-07-03

万圣节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2

初二的日记精选1(整理9篇) 2024-07-01

智能房子作文(整理4篇) 2024-07-24

婴幼儿保健知识内容(收集3篇) 2024-07-24

扶贫工作的主体(收集3篇) 2024-07-24